[出處] 以下文章引用自: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36535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34145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文章]
小中風的五大症狀?
美國中風協會將小中風和腦中風的症狀分為五大項:
1、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,尤其是身體的單側;
2、突然感到困惑,口齒不清,或聽不懂別人的話;
3、單眼或雙眼視力突然模糊;
4、突然舉步困難,覺得昏眩,失去平衡或協調;
5、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欲裂。
xxxx
作者:謝明玲 出處:天下雜誌 392期 2008/03 相關關鍵字:小中風 你曾發生只有短暫幾分鐘或幾小時,半邊手腳或臉突然沒力、麻木後又恢復的狀況嗎?當心「小中風」已悄悄找上你。 一天早上,陳姓台商從上海的家中醒來,卻赫然發現鏡中自己臉不受控制地斜了一邊。 他立刻打電話安排回台灣。上午九點搭上飛機;下午三點兒子在桃園機場接他的時候,臉還是歪的;但等到他見了醫師,距離上機不到十二個小時,臉已經恢復正常。 驚魂未定的他做了影像檢查,發現儘管症狀消除了,腦血管的堵塞還是存在。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是身體瀕臨危險的警訊。長庚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陳獻宗表示,曾發生短暫中風症狀的病人,再發生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四到五倍。 「它可能是將發生較嚴重腦中風的先兆,」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說。 陳昌明解釋,過去把這樣短暫發生的神經障礙稱為「暫時性腦缺血」,但這樣的說法已經被推翻。這類的患者,事實上有很多已經在腦部發生了「永久性」的傷害,雖然範圍可能很小,因而功能很快地被周圍的健康細胞取代,而恢復正常功能運作,但危險還是存在。有的醫師會用「小中風」一詞來提醒民眾。 「小中風就是中風,」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也說,「要當作一般急性中風處理。」暫時性腦缺血的典型症狀如下: 半邊的手腳或臉突然沒力、或者麻木、感覺異常。陳獻宗表示,「半邊發作」是腦中風的典型,如果是四肢都無力,則可能還有其他的可能:如肝功能失調、感冒等。 語言溝通功能突然喪失。如話突然講不清楚、大舌頭、失語;或者突然聽不懂別人的話。 失去平衡。例如走路傾向一邊;看起來身體肌肉是有力量的,但動作卻不聽使喚擺向一邊。 單眼視力模糊、眩暈與雙重影像。若是單眼突然看不見東西、或者眩暈伴隨著複視(一個東西看到兩個影子),都有可能是中風的症狀。 暫時性腦缺血症狀的發生到緩解,從幾分鐘到一天都有可能。但鄭建興表示,這些症狀的特徵是:沒有徵兆的突然發生,而且是局部的神經症狀。 他建議,不論發生的時間多短、之後是否緩解,都最好能盡速急診,接受檢查治療,找出危險因子,跟著改變生活形態,降低之後再中風的機率。 陳昌明舉去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(Lancet)的論文表示,在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後,三個月內再度中風者,儘速就醫者比延遲接受治療者,減少了八成的中風再發率。 非傳統的中風危險因子 除了暫時性腦缺血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先兆,也有醫學研究非典型的危險因子。 過去中風的高危險因子是高血壓、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患者、有菸酒習慣、有心臟病、糖尿病的人等。 而二月底發表於紐奧良「國際中風大會」(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)的報告卻發現,日間的過度嗜睡和中風的機率有關。研究發現,日間嚴重無法控制地陷入昏睡的人,比日間不打瞌睡的人,中風比例要高四.五倍。 陳獻宗表示,目前這樣的說法有理論基礎的,僅限於「睡眠呼吸中止症」的病人。這類人睡覺時容易呼吸不順暢,造成血氧濃度降低,發生缺氧。 如果只是白天嗜睡,則是夜間睡眠品質不佳的表徵而已,而非直接因果關係。「嗜睡本身不見得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,」他澄清說。 另外,二○○七年發表於《美國醫學會期刊》的研究則連續追蹤兩萬七千多名四十五歲以上的女性長達十年,發現有預兆性偏頭痛的人(在頭痛前,有一些特別且可恢復的神經症狀,如視覺障礙、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等),發生中風的風險,是常人的一.九倍。但陳獻宗解釋,這樣的預兆性偏頭痛很少發生,且需要經過嚴格的診斷;如果真的中風,更必須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。他認為,目前不能說偏頭痛就是中風的前兆或危險因子,有偏頭痛的民眾也不用過度緊張。 其他例如久不治癒的牙周病,或者嚴重上呼吸道感染造成血管內壁的破壞,或者遺傳性同半胱胺酸代謝不正常,容易侵蝕血管管壁等,造成中風等說法,也都在研究中。但醫師都表示,這些例子不常見,而且許多還有爭議性,無法判斷為中風的直接危險因子,民眾不需過度恐慌。當心隱形的「小中風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